林作新 亞洲家具聯合會會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去年底在江西南康開全國設計委員年會,南林的許柏鳴提出中國現在缺乏一種設計思潮。
他的說法是對的,按理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會產生一個思潮,這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現象,然而過去三十年,我們的經濟是高速發展了,但卻沒有因此而衍生出一種思潮,來對應這種發展,社會整體沒有產生一個思潮,當然設計上也沒有。
這是相當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同意一些學者的講法,認為一個國家的復興或者發展應分三步走,即:
——第一階段:經濟發展;
——第二階段:社會調整;
——第三階段:政治改革。
那么,我們應該開始進入社會修復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在于調整由于第一階段造成的社會問題,或社會面對的新問題,比如貧富不均、正義與公平等等,當然也包括社會思潮的建立。
但社會思潮能不能人為地建立起來,我不清楚,但我認為家具設計的思潮應該是可以建立起來的。
我們的老一輩的學者,張帝樹、張彬淵、胡景初等很早就提出“新中式”這一設計理念,他們認為中國的家具設計,就得發展新中式。什么是新中式設計呢?簡單講就是從中國的傳統家具設計中吸取養分,重新為今天的家具設計。
其實這樣的做法歐美各國都是如此,尤其是最近四五十年,在國際后現代主義提出之后,這種做法更為普遍,已經成為他們通常的設計方式了。
我公司的設計師是荷蘭人EddoOverman,有一天我問他:“你設計的靈感來自哪里?”他毫不遲疑地回答:“從我們荷蘭的傳統家具中去找。”就那么簡單。
二戰后世界物資匱乏,有的用就好,因此反映在設計思潮上是簡約,提出“少就是多”(lessismore)。到七十年代之后,物資豐富了,設計思潮也因此改變了,提出了“少就是單調”(lessisbore)。各國都要回歸到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去,做出有各自民族文化特點的設計。
中國的物資也由匱乏到豐富了,現在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歸本民族了呢?我想新中式的設計理念就是對應這種社會環境的改變的。我最擔心的是,我們的經濟發展了,物資豐富了,而我們不是去搞自己的東西,反而去模仿意大利、西班牙、北歐……我們不是做出特色菜,而是煮出一大鍋大雜燴。
這就是今天的情況,難怪許老師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