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傳播小環境形成
分裂傳統大眾傳播模式
產業集聚形成有四個必要條件:需求要素、資源要素、相關配套產業、同行業結構以及競爭的狀況。同時,它還必須具備如下幾個充分條件:一是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體系;二是合理科學的規劃園區,不同企業形成專業性合作分工,形成生產、物流、商貿和園區社會一體化的園區產;三是園區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搭建公共平臺。
產業的集聚必將產生新型的工業群或工業區(Manufacturing cluster or district)。這種工業群(區)的特點之一,就是擁有較完整的產業鏈。家具是一種最終產品,它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產業如木材加工業、人造板業、皮革業、紡織品業、金屬制品業等,配套產業有膠粘劑業、涂料業、五金業、裝飾材料業等。因此,如何與上游產業、配套產業合作,甚至利用經濟地理優勢,把這些相關產業在可能的條件下進行整合,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因此,在不同的家具產業集群最終將形成兩大特點:一是目標取向的共同性,也即共同的利益、關心和興趣點。這也就使得不同的產業集群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共性,比如在四川區域其特點為板式為主,以營銷為優勢,以二三級 市場為主打;在深圳是以軟體為主,以設計為優勢,以外銷及一級市場為主打。二是具有以“我們”意識為代表的主體共同性,我們常常會聽到“我們四川企業”、“我們深圳家具”這樣的極具歸屬感的討論,這兩個特征的形成意味著集群內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信息互動機制和確保群體一致性的保障機制。
在任何一個產業集群形成的同時,都已開始具有自己的傳播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從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兩個方面來理解。一般來說,信息的流量大,意味著信息覆蓋面廣,群體成員間互動和交流頻度高,群體意識中的合意基礎好。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傳播者是特定的少數人還是一般成員都有傳播的機會等等,對群體意識的形成也是至關重要的。雙向性強意味著群體傳播中民主討論成分多,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群體目標和群體規范的合意就更統一,群體感情和群體歸屬意識更穩固。一句話,群體的凝聚力就更強了。
而在產業集聚的群體意識形成的過程中,企業在行業中的身份向區域品牌聚攏并由區域品牌來代表和詮釋,使得目前的家具產業逐漸由企業的競爭發展為區域的競爭至少,區域內部保留了聚合的共性與發展的特色,而對外,在各區域影響力擴張的同時又保持著某種神秘感。于是,在某個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內廣泛存在的某些潛意識或是潛規則就成了產業情報:這些信息常常因刻意隱瞞或歪曲,而造成傳播不暢,從而形成具有較高價值的稀缺性信源,它甚至可以待價而沽。
由下圖我們看到產業集群信息傳播的兩大特點:一是單個企業作為基本群體在產業集群(圓圈所示)內的傳播是相對無阻,可以通過群體傳播和人際交往做到主動化、且互動化的聯系,但向其它產業集群傳播則需要跨越產業集群,并穿越社會總系統才能到達其它產業集群。
產業集聚形成有四個必要條件:需求要素、資源要素、相關配套產業、同行業結構以及競爭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