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認為,本土家具品牌應該趁“達芬奇”事件曝光后,搶回家具行業的老大地位,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想坐上這第一把交椅,靠對方倒臺并不靠譜,本土品牌還是得靠實力說話。
近十年,隨著家具行業的高速發展,國內家具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狀態,再加之近幾年,洋品牌的大量注入,崇洋媚外的畸形消費心理不斷擴散,讓很多原本大有前途的本地品牌慌了陣腳,走上了一段“真貨假買”的尷尬旅程。而如今,達芬奇事件后,讓不少“李鬼”原形畢露,也敲醒了不少國人。但如果洋貨不可信,我們是否有足夠值得信任的自主品牌供消費者選擇呢?
目前,國內家具同質化趨勢導致競爭異常激烈,亟需差異化競爭樹立自己的國際品牌。記者發現:“山寨家具”的侵蝕能力很強,嚴重阻礙了品牌的樹立。不同的家具工廠做出的家具卻同風格、同款式、同顏色,有些廠家甚至形象包裝猶如雙胞胎。一個新產品開發,短短幾個月時間,市面上就會出現層出不窮的山寨品牌,而緊接著就是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開發新產品的企業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去應對,根本無暇顧及品牌的營銷,及保持對創新的熱衷度。我們沒有叫得響的自主品牌,自然會讓一些國際家具品牌搶了風頭。現在的本土企業,不能再像幾十年前那樣作坊式經營,而是應該朝品牌營銷的發展方向努力前行。
另外,品牌區域化競爭也是影響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從2000年至2010年間,我國企業數量增加到近十萬多家,其間不乏一些生產規模較大的家具廠開始效仿國際大品牌注冊商標、產品開發、形象包裝等來推廣自主品牌。但經過這十年,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在一線的家具國際品牌中,除了有“中國制造”的字眼外,沒有一家中國自主品牌。
在這點上,地廣人多成了一種局限。由于中國區域多而廣,從地理空間的差異上就限制了自主品牌的建立。由于家具體積較大,大量的運輸成本讓很多家具廠商望而卻步,也就是說,一個北方企業要想做大南方市場,光運輸成本就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負擔,再加之提貨及售后時間的延長,這讓很多企業都只將經營重點放在本地,也就形成了家具市場區域品牌在本地范圍內銷售良好,而在其他區域品牌知名度拓展緩慢的現象。這就是為什么在不同的城市會有不同的受歡迎品牌,而很少見在我國各地都被推崇的家具品牌。
家具廠商就此輕易屈服區域限制顯然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這就迫使一些家具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大量鋪設網點,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也采取了網絡輔助銷售,直營店銷售、經銷商代理銷售,進駐大型賣場等多渠道銷售模式,來實現自主品牌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