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順德家具出口數量出現下降,出口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了約5個百分點;順德家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減少約6億元,全行業利潤損失約15億元。而青島家具業,今年以來,也出現出口呈現出逐月下降的態勢。
美國《復合木制品甲醛標準法案》7月1日起執行,法案中所規定的甲醛限量執行標準整整高出我國標準1000倍。這明顯會增加檢測成本和生產成本的法案,讓包括了蘇州區域在內的許多家具企業感到很頭疼。浙江的家具業也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
家具企業出口競爭優勢正在喪失
順德、青島、蘇浙分別作為珠三角家具產業群、環渤海家具產業群、長三角家具產業群的重要腹地,其面臨的處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國內家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據一位家具行業資深人士分析,目前家具行業的原材料包括木材、家具涂料等,較兩年前至少上升了20%;用工成本也上漲了20%-30%不等。
另外,人民幣升值的潛力仍然很大。8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首破6.4關口,這意味著外國人買中國的商品需支付更多的貨幣。
家具業流傳著“中國家具看廣東”的說法。廣東,作為中國家具行業的“核心”,一直引領著家具行業發展的潮流。而一個事實就是,“廣東的家具代加工生產占據著我國家具生產的‘半壁江山’”。面對著原材料、勞動力、環保等成本要素的上升,許多以OEM貼牌形式為出口的家具企業越來越不具備競爭力,優勢正在喪失。
轉內銷,道路并不平坦
與國外慘淡的狀況相比,國內家具業倒是樂觀許多。近幾年來,國內對于家具產品消費能力有不斷的提升,國內家具需求增長高于國外,尤其是在二三線市場,獲得的利潤也不少。于是,面對生存壓力的外銷企業,把目光轉向了國內市場,積極主動地尋求轉型。
外銷市場越來越小,內銷市場的蛋糕就那么好搶么?其實,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就不斷有企業高歌“進軍國內市場”。如今,全球經濟發展再次受阻,面對這種環境,企業應該冷靜,盡量發揮自己的長處,莫盲目地一頭扎入而漩渦。
根據調查,大多企業在從外銷轉做內銷的過程中,都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一位外銷企業人士透露,“做外單,流程大概為:收單、加工、出口、收錢,下單方還會先給一定比例的定金,產品一離廠,對方的余款就會打過來。這么好的生意,如果不是市場不好,誰會放下?”內銷卻不同,“你做出來的東西還不一定有人要,承擔的風險明顯加大;內銷不僅僅是研發、生產,還得進入流通領域,還要做售后,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比做外貿時要復雜。”
缺乏成熟的營銷網絡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是進軍國內市場受阻的關鍵,渠道建設是企業立足國內市場的第一步。
“變臉”路在何方
家具企業的產品一般都出口到歐洲、美國、日、韓等發達國家,所以產品的品質和功能都比國內的產品相對來說更加優良,但由于目前國內的家具行業競爭已經進入到了品牌戰、產業鏈整合、渠道整合、資本運作階段,因此,出口型家具企業在轉戰內銷市場時,必須對原有的產品重新定位調整,單純的品質優良是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轉變發展道路:
1、公司從理念到形式的轉變。公司形式的轉變,涉及到公司組織架構、人才選拔、團隊建設等諸多方面。
2、兩條腿走路,國內外相互補充。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是相互依存,互為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利用在國際市場代工的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良好的質量聲譽,發展國內市場,積極創建品牌,建設營銷體系。另一方面,繼續開拓外銷市場,正視外貿出口中存在的出口市場集中于歐美發達國家,增加出口的廣闊性。
3、合理的市場定位策略。選擇合理的商業模式。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外貿企業必須清楚自身在產業鏈的哪個利潤區,才能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發展路徑,確定商業模式。這里大致可以分為向上走的高端、專業化輕資產的模式和向下游走的發展模式。
4、渠道策略。推動外銷企業成功轉內銷的關鍵。除了常規的營銷渠道以外,企業應發散思維,在網絡、在農村、在已有的經銷商上去發展銷售渠道,開拓潛在市場。
5、產品策略。在產品特色和品牌建設上下功夫。外貿企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生產能力強大的特有優勢,提供有競爭力的高質量、多層次的產品。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建設:對一些實力較強的轉型企業,可考慮建立自己的品牌。
總之,出口轉內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脫胎換骨的過程,轉型企業只有針對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制定相應的企業戰略,謀定而后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轉內銷企業要對轉型有信心,通過拓展內銷市場,可以改變企業完全依賴國外市場的經營模式,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