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設計驅動型企業是在實現了自身的理想抱負之外,同時又兼顧了市場情緒。而這類企業本身保持了獨立的人格,無論大小,都能得到尊重。
設計驅動型企業更多是通過系統的設計(產品系統、傳播系統等與消費者接觸的界面)來提升企業的形象,獲得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這種類型的企業在與消費者接觸的界面有著獨特的設計,一定程度能夠引導消費者,向消費者傳遞一種生活理念和態度(一般超越消費者心目中的傳統需求),與市場拉動型企業相比更占據主動優勢。
設計驅動型企業 成長路上有苦也有甜
正如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從不缺乏掃帚和胡蘿卜一樣,設計驅動型企業的發展步伐也是有苦有甜。也許是深知這條設計之路不好走,因此選擇以設計作為主要生產力的家具企業在中國屈指可數,而其中大多數都是以設計師自身創造品牌,兼任老板為主,像澳珀、楷模、半木、列奇、嘉豪何室等,無不是老板親自操刀,既要主
抓設計方向,又要兼任總經理、營銷總監、財務等職。但無論怎樣,設計還是一個主要的環節,將設計理念進行物化,往往是他們創立企業的初衷。有人說中國的企業環境不適合培養設計師,一來中國的“山寨王國”現實從本質而言對設計師是一種巨大的職業傷害,二來可以稱得上好的設計作品往往難以普及,市場本身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遠達不到這個層次上來,因此,大部分的企業寧愿選擇模仿抄襲,實行拿來主義,也不愿意在設計環節過多地投入。他們更愿意加大生產環節的投入,購買高效率的設備,或者是多聘請一些員工,提高生產力、提升利潤,而不是在設計這個看起來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事情上花費過多。如果不是老板本身對設計有著偏執的狂愛和設計抱負,很少會有一家純商業的企業選擇在設計領域進行過多投入。
正因如此,才催生了國內設計驅動型企業中老板兼任設計師這一獨特現象。一個將設計作為主要競爭力的企業都知道,好的設計師難求,好的設計作品更加難得,這不僅需要設計師本身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生活經驗,還要對家具的各個環節都了如指掌,小至五金、油漆、木材,大至生產工藝、市場需求,都要了然于胸,從而讓其設計的產品具有可操作性,帶來商業價值。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先不說有這種見解、學識的設計類人才有多少,單是在這些其他領域上的時間、精力投入就已經大大超過了設計本身,因此,我們看到很多設計科學、人性化的產品往往是有著一定生活閱歷和市場敏銳度的設計師研發出來的。
能夠讓自己的靈感、想法得以實現,產生一個物化的結果大概是所有設計師追求的。美麗的東西人人都喜歡,但具體到市場層面,人們是否愿意為它買單還需要很多環節的推動,特別是家具這一不搬家就不挪動的家庭耐用消費品而言,要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實在是太難。偏偏對于許多設計驅動型的企業而言,終端的營銷推廣、銷售培訓又往往是他們的軟肋。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像澳珀、半木這些品牌推出的產品往往能在設計領域里引起一陣嘩然,大家拍手稱贊,好評不絕于耳,但設計領域之外的營銷人員、管理人員、甚至是生產人員是否領悟到了其中的精髓,能夠將設計師的創意和想法貫穿其中,更好地通過生產、包裝這些環節將產品準確無誤地傳達到終端消費者那里,這在現在看來是亟待完善的。就像是行業里一個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產品不好賣究竟是設計師的錯,還是營銷、銷售人員的錯?
既然企業內部都無法達成良好的共識,那么終端的消費者就更加缺乏對產品的領悟了。我們很多時候走進賣場,聽到銷售人員的解說詞永遠都是關于這個木頭多么珍貴、這個工藝如何精湛、細節處理如何到位、廣告代言人如何名氣大、價格如何具有競爭力,卻很少聽到他們對于設計方面的推介,至于對設計師所推崇的生活方式的引領就更加少之又少。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產品推向市場,本身就帶著盈利的目的,而產品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只有通過生產、包裝、推廣、銷售等各個相關環節的共同發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設計師的夢想,也能夠達到企業的商業目的。
正如深圳家具研究開發院院長許柏鳴教授所言:“真正設計驅動型企業是在實現了自身的理想抱負之外,同時又兼顧了市場情緒。而這類企業本身保持了獨立的人格,無論大小,都能得到尊重。”這和許多設計驅動型企業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們都認為,設計與商業之間并不矛盾,設計驅動型企業的本質就在于用實際行動打造設計品牌,在市場上形成一定的品牌識別度。正如說起東南亞家具就想到列奇一樣,談到新中式我們腦海中跳出來的企業就是中國概念,這就是品牌識別度。而這樣清晰的品牌識別度在終端是否也是如此,就需要企業在其它環節投入,特別是推廣上的投入。對于很多以設計為導向的企業而言,先不論是否具有這樣的實力,就是具備這樣意識的企業也并不多見。
我們看到,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將想法物化的結果,正如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同樣的產品傳達給每個人的理念也不一樣,古有伯牙摔琴為知音,現在設計師們也往往用“好的設計作品就是給懂得欣賞的人”來為自己辯解,這樣的自信固然是好,可設計驅動型企業的生存也是一個關鍵問題。與國內企業不同的是,國外的設計驅動型企業往往借助著市場上較高的消費能力和審美情趣,得以保持著較高的利潤,但國內大部分設計驅動型企業則仍然處于一種孤芳自賞的尷尬境地之中。
另則,國外的工業化程度非常高,當企業在工藝、規模、材料方面已不能產生明顯差異性的情況下,設計所帶來的差異提升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凸顯。因此,我們在米蘭常常可以看到百年以上的手工作坊式家具工廠,可以看到層出不窮、百花齊放的設計作品,這些都是基于社會形態的發展程度所達成的。當人們在追求上已經跨過了功能這一階段,更多的就是在美學或情感需求上進行尋找,以期產生共鳴。再來看看我們企業對于設計領域的投入,就可以大致了解他們對設計的重視程度。據調查顯示,一般的家具企業每年在設計方面的相關支出比例大約為20%左右,而這一數據在設計為主導的企業當中則達到了50%以上,有些企業甚至達到了 70%——80%,這一經營理念上的巨大差異將企業究竟是設計驅動,還是市場驅動,或是技術驅動進行了明顯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