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冒名頂替
因為采用的是俗稱或商家自取的名字,消費者自身無從辨別材質真偽,此外,更需要消費者提高警惕的是,某些不良商家會將以“相似名稱”的方式將相似木材制成的地板或家具高價銷售給消費者,如將西南樺木以“國產櫻桃木”或“櫻桃木”的名稱來與櫻桃木相混淆;而售價兩三萬元一件的家具材質是“屬于紅木”的“非洲花梨”,但 “非洲花梨”并非規范名稱,只能依靠樹種鑒定來辨明身份,是否屬于紅木尚不得知。
2.以假亂真
由于采用了俗稱,也給了一些木材以假亂真的機會。”孫書冬介紹,產自非洲的奧克欖木的俗稱是“紅胡桃木”,也有人稱其為“桃花芯”。有的商家就將顏色相近的“人面子”、“坎諾漆”也稱為“胡桃木”,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3.移花接木
此外,名稱的精準也是消費者不可忽視的。孫書冬介紹,一般來說“胡桃木”對應的是“黑核桃木”,而國內產的“楸木”的正規名稱應該是“核桃木”或“核桃楸”。如果消費者購買“黑核桃木”,一定不能忽視“黑”字,否則有可能從“黑核桃木”變成了“楸木”。此外,“橡膠木”與“橡木”也僅有一字之差,有的銷售員會在銷售時模糊介紹,消費者需要警惕不良商家的“移花接木”。
學名混稱大識別
在市場上的發現,記者請專家就一些常見的俗稱與它們的學名進行了一一對應,希望能幫助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夠更明白。不過,專家表示,雖然是俗稱,按照標準來講,也屬于不規范名稱,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只能讓消費者心理大概有數,在簽訂合同時依然要以規范名稱為準。
而孫書冬介紹,產自巴西、拉美和非洲的“古夷蘇木”,經常出現在實木地板中,其俗稱為“巴西花梨”,也被稱為“非洲紅酸枝”、“紅瑰寶”。與“古夷蘇木”相對的還有“阿諾古夷蘇木”,俗稱為“黑檀”,也被稱為“沉貴寶”,多用來做家具。
俗稱的“紅檀”對應的木種則比較多,“鐵線子”、“蟻木”、“紅鐵木豆”的俗稱都是“紅檀”;“紅檀香”則指的是產自南美洲的“香脂木豆”;“南洋紅檀”一般指的是產自東南亞的“闊萼摘亞木”。
大家耳熟而詳的“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其實也是“俗稱”,它們的標準名都是“香枝木類”,且相關鑒定機構并不對產地進行檢驗。
俗稱為“酸枝”的木材要復雜得多。“紅酸枝木類”屬于《紅木》國家標準中的一類,黃檀屬如主要分布于東南亞的奧氏黃檀、巴里黃檀、交趾黃檀等都屬于“紅酸枝木類”。但“奧氏黃檀”的俗稱為“白酸枝”、“緬甸紅酸枝”;“巴里黃檀”的俗稱為“紫酸枝”;“交趾黃檀”則又被稱為“老撾紅酸枝”。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特別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