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臺北世界設計大會與大展起源
設計領域曾經是壁壘分明,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建筑室內設計各據一方,由 Icsid、Icograda、IFI 三大國際設計組織分別推廣。但是隨著時代變遷,設計領域的發展已逐漸融合,室內設計師開始做起了家具,平面設計師也設計起生活產品,工業設計師則蓋起了高樓大廈,未來正面臨著全球化及跨領域的新浪潮。
隨后“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 Icsid )”和“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 Icograda )”率先共同組織成立了“國際設計聯盟”( 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 IDA ),2008年“國際室內建筑設計團體聯盟( IFI )”也加入后,三大國際設計組織由原來的各自獨立的組織整合成 更完整的IDA“國際設計聯盟”。因此也成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設計 團體。
2007年臺北從13個國家19個城市中脫穎而出,爭取到IDA(國際設計聯盟)第一次世界設計大會的主辦權 。同時舉辦的還有“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吸引了超過3000位設計 相關人士來到臺灣進行設計論壇。主辦方希望能透過免費設計展覽,讓更多普通民眾能夠體驗設計,未來也能夠更加懂得運用設計。
這就是臺北世界設計大展的由來。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共有3展場,19展區。展出34個國家、1200位設計師,超 過6000件作品。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定位為設計專業展,為匯集多元領域及設計類別之專業設計展覽。南港展覽館定位為設計交流展,以未來生活為方向,以綠色永續 、居家照護、智慧生活及樂活主義為主軸,展現企業品牌、設計、產品及文化。世貿展1館定位為設計創作展,以“臺灣當代設師聯展”呈現一百位臺灣 當代設計師之創意及設計能量。
圖1 臺北世界設計大賽 VI視覺識別系統
圖2 松山展區 臺灣設計館(常設)
筆者重點觀看的是松山文創園區和世貿展館,松山文化創意展區是由原來一制 煙廠倉庫改建的,在這個展區內包括以下子主題展——“設計交鋒展”、“國際工業設計展”、“國際室內設計展” 、“國際平面設計展”、“國際工藝設計展”、“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金點設計展”、“臺灣設計之光展 ”、“設計玩家展”、“臺灣設計館(見圖1)”、 “更加菩提琉璃藝術展”。
本期將重點介紹位于2號館的國際工業設計展區,其核心主題為“進化 ”(見圖2),策展人以20年為一歷史段落,按時間軸的進化方式自1920年代開始年分橫跨過去到未來切分三個主要展區,分別是“經典風格區”、“當代觀點區”以及“未來詮釋區”。在每個時代下,展現不同時代的設計風格及經典設計作品。希望讓參觀者循著時間的脈絡 ,輔以過去百年來人類社會的變遷、藝術文化的演進、歷史事件的影響、技術發明的突破了解到人類進化的文明軌跡,認識到雖然工業設計發韌于西方,但經過這百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全球經濟重心逐漸轉移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