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5個月的調查,上海市工商局終于對沸沸揚揚的“達芬奇造假”事件有了一個說法。12月24日,該局向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達芬奇家居存在部分質量問題、產品標簽和廣告宣傳不規范問題,決定沒收該公司經銷的部分不合格家具產品,并處133.42萬元罰款。但達芬奇家居通過其官方微博作出強硬回應:不服行政處罰決定,將起訴上海市工商局。
從如此針鋒相對的激烈言論中,看出達芬奇家具公司的底氣似乎很足。在其官方微博上公開聲明“從未造假”。而早在八月份時新聞曝光之后,公司負責人就曾流著眼淚公開在電視上向全國消費者道歉,一時間“達芬奇的眼淚”很是惹人關注。可是幾個月后故事發展到年底又起波瀾,讓人琢磨不透,其中的隱情和隨之爆發的口水戰卻是最吸引人眼球的。
然而,達芬奇家具之所以強硬反駁不服行政處罰決定,卻沒有給出有力的證據支持。讓人覺得其不單造了假還嘴硬不承認。而據國際金融報報道,達芬奇對上海工商局的質疑共有兩點:其一認為行政處罰缺乏法律依據。其二是認為檢測程序不合法。筆者認為,事情結論的關鍵是在于檢測的結果。一句話——到底造假了沒有?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達芬奇家具出口轉內銷家具的身份上是存在造假和愚弄大眾的。而雙方的爭執點是在,家具是否存在質量問題上。
起先,達芬奇家具也沒有狡辯承認了其出口轉內銷家具的身份。之所以敢于如才強硬。在于家具“漆膜耐香煙灼燒”指標不合格是工商局根據國家推薦標準來認定的,指標不合格站不住腳,且該指標的檢測程序至少要經過7天,可是檢測到公布結果只有4天。
對此,關于檢測結果的結論明細,是應該上海市工商局早應該給出的。
而上海市工商局向外公布的援引法律法規時說的是“有關規定”,完全沒有明確的說明達芬奇家具觸犯了哪些規定。這樣高高在上的的執法態度讓人覺得過于其執法具有隨意性。這樣違規的公司即便受到了處罰,也可能是迫于無奈的口服,心中難免反復。而像達芬奇家具這樣壓根就是不承認、不信服的“硬脖頸子”是遲早也會出現的。
值得慶幸的是,雙方在微薄上的爭執辯論,恰恰給給事實的真相提供了一個公開、透明的公共平臺,讓更多民眾作為旁觀者有機會更多了解事實真相。這樣,只要不涉及粗俗暴力的攻擊與事實的歪曲,對雙方來說并非壞事。在微博這個大眾平臺上各曬自己的理由,給出更多的證據,在大眾的輿論監督和對事實的褒貶之后,結果自然會更逼近事實真相。
因此,對于這次微薄上類似達芬奇家具和上海市工商局的“口水仗”筆者認為遲早都會出現的。關鍵并不是要得出否造假的真相和結論,而是以此為開端形成一種真對執法部門監督方式改進的反監督。兩者是一個互相促進改進的過程。而當今社會上,最稀缺的就是這種“冤家式監管”,而最不愿看到的是監管與被監管者之間的親密無間。
對此,無論達芬奇是否造假在等待調查結果明細出現之后總會大白于天下的,而對于這次網上的“口水戰”給監管部門帶來的改進監管方式的機制是尤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