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是國際勞動節,但廣東省東莞市臺升家具公司并無節日氛圍。在勞資對抗中,這家知名家具制造商度過了勞動者的節日。據媒體報道,4月18日,該廠約200名員工開始怠工——正常打卡但并不上崗工作。此后一周,怠工者上升到1000余人,他們的主要訴求是,要求廠方將其集體解雇,并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給予補償。員工代表與廠方進行了協商,但雙方并未達成協議。
在此之前,我們身邊大概都出現過這樣的個案:老板想要開除員工,但不想支付《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補償,就想辦法降低員工的薪酬,令其主動請辭;而有的員工也鐵了心要拿補償款,只等單位裁員。而臺升家具的“求解雇”事件有其特別之處,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多數可能并非工廠想要裁減的員工。
隨著全球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發酵,東莞的家具產業出口受到較大影響,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利潤空間明顯收縮。在這種情況下,臺升家具公司也準備合并生產線,如此必將導致用工量的減少。自今年初,廠內就流傳公司將大幅裁員的消息。按常理,被裁員并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奇怪的是,這些工人似乎等不及了——消息傳了三四個月,工廠也未現裁員潮,他們于是以怠工的方式施壓,要求廠方裁員。
按照廠方的說法,公司運營未出現問題,暫時沒有進行大規模裁員的計劃。這種說法是否屬實,無從判斷。不過,該廠員工普遍加班,生產線一旦縮減,員工如果不成比例裁掉,也意味著他們失去加班機會,收入減少。他們每天加班三四小時,周末無休的話,月入約1800元,并不高,所以今年2月曾有過停工加薪行動,但并不成功。臺升家具公司的薪酬標準,在法律上并無問題。這是市場調節下雙方選擇的結果,基本上我們很難改變這種現狀。
臺升家具公司的“怠工”,與罷工的區別只在于工人們還堅持打卡,以便保持上崗記錄,斗爭不成功時仍可以拿到基本工資。這顯示出怠工者的投機心理。怠工事件被指有人策劃,可能并非完全虛構。據怠工者的說法,此前一位生產線主管被辭退,沒有按標準給予補償,工人們也擔心自己同等遭遇,于是怠工抗議,兩天后,這位主管拿到一筆數目不小的補償。而怠工仍愈演愈烈。他們大部分是工齡5年以上的員工——勞動合同法對老員工有重點保護,即便裁員他們也是最后考慮的對象。之前,他們還拒絕公司將其轉移到浙江嘉興廠區的鼓勵政策,雖然那里的底薪比東莞高出近一倍。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它顯示出中國勞方地位的改善:他們不擔心丟掉工作,甚至主動求解雇,來爭取未必具有正當性的補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和“民工荒”的背景因素有關,也與《勞動合同法》對工人權利空前力度的保護有關。具體到臺升家具的個案,我們該如何評判?資方有自己的權益,弱者的行為并不必然具備正當性。臺升家具怠工者的行為缺乏道義上的合法性,但資方有可檢討之處。這是中國勞資關系遇上的新問題。勞工們似有“翻身”跡象,但和目前仍廣泛存在的資本壓榨現象一樣,它本質上是勞資關系不和諧的另一種表現。我們仍缺少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一切,都是私利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