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說明書
不僅實木不“實”的現象異常突出,產品沒有說明書也是一個常態。記者走訪多家店鋪發現,大多品牌商的價簽只標明了家具的品牌名稱,生產廠家、廠址、產品使用材料、產品名稱、編號、規格尺寸等詳細信息都缺失。
在某家具城,記者扮顧客看中某商鋪的一套餐桌,該店老板稱是實木家具,當記者索要說明書時,對方表示,“外銷的家具我們一般會配備詳細的資料,但內銷、零售是沒有說明書的。”她告訴記者,大部分店鋪都沒有說明書,原因是說明書會增加成本,但她隨后又改口說“家具更新換代很快,有現成的家具看就行了,說明書沒什么必要,很麻煩。”
而在某家具展銷中心,記者亦碰到類似的情形。“正規廠家生產的家具一般是不配備說明書。”一店鋪的老板娘為自己的家具沒有說明書“辯護”。隨后她又表示,“我們銷售商不管這些東西,有些時候我們甚至連廠家和牌子都不知道。如果你想要說明書的話,去買紅木等十幾二十萬一套的家具才有,我們這些都沒有。”她說道。
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家具銷售必須配備使用說明書。在說明書中,生產廠家除了必須對家具款式與規格、使用材料等進行闡述外,還必須對家具材料、涂料中實際含有的有毒或放射性物質等控制指標給予說明,同時要標明甲醛等有害物質的確切含量。
消費者購物習慣推動市場亂象
記者連續兩日的走訪證實了廣東省質監局的抽查結果實木不“實”以及不配備說明書等現象的嚴重性。為何現今東莞家具市場會如此紊亂?此現象成因何在?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東莞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務系主任林江教授。
林江表示,不僅僅是家具市場的亂象嚴重,其它行業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只不過家具行業比較突出一些,也更復雜,“比如去年的"達芬奇事件",就是利用出口轉內銷的模式,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他認為,家具市場實木不“實”的亂象與消費者的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消費者很難辨別家具材料的真實性,往往看到家具表面很漂亮,就以為是真的。”林江表示,“消費者看到漂亮的就覺得很好,哪個貴就買哪個”,而這樣的現狀也造成了整個家具行業的浮躁心態,“以東莞的制造水平和裝潢技術,6千塊的材料輕而易舉就能制造出2萬元的品質。”
“家具與其它行業不太一樣,藥品等行業必須經過層層審批才能經營。”林江說,家具行業處于真空地帶,政府管制的比較少,“而且家具即使出現質量問題,也是消費者買后很久的事,不會當場見效。”他還說道,沒有說明書的話,消費者維權會很困難,“因為廠家會不承認家具就是自己生產的。”
他認為,這實際上是給消費者設了一個陷阱,與此同時也給消費者一個警告,不要貪便宜,以為賺了,但其實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