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智能家居產業也走過了10余年歷史,但是經驗教訓大于成功收獲,目前尚未形成什么具備一定權威性的智能家居大品牌,而西方國家作為現代科技的發源地已逐漸產生了一系列享譽世界的知名智能家居品牌,如今國內智能家居市場以高端地產和高端家庭消費者為主,國外品牌幾乎占據了其中絕大部分的市場,那么為數并不算少的國內品牌究竟為何總不能獲得該市場的親睞呢?讓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一下國內外智能家居企業的差異:
1、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不得不承認的是,智能家居行業涉及的核心技術幾乎都源自西方國家,并且當前所有的技術革新幾乎都由他們領導,國內的技術水平仍舊處于跟隨的狀況,這從兩方面來看:
1)基礎研究:如通訊、多媒體、自動控制等主流技術標準
2)系統平臺:硬件平臺、操作系統、云計算等
當下以上技術主要由國外引領,所以我們通常能做的是基于其中的微創新,在這條跟隨的道路上,整體上我們尚且沒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再說產品質量,這是國內品牌的硬傷,懂行的人都知道“質量”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開發一款新產品投入或許并不大,但是要保證質量的話,就必不可少地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研發階段開始的板級測試、到試產時的各種系統測試、到生產測試和國標論證等,只為了杜絕在產品面世后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尤其是硬件問題。一般智能家居系統的硬件安裝在用戶家里后,一般至少需要使用5年以上,并且通常是每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這比一般的消費類電子產品更加需要嚴格的質量保障。國外優質品牌深諳此道理,所以絕不會也不敢在“質量”二字上有任何懈怠,而反觀我們國內品牌,或許在實驗室環境中看起來一切都挺好,但是走入市場之后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適應癥狀,如網絡環境、溫濕度等。
2、產業聯盟和行業標準
我們仔細留意便不難發現國外科技企業喜好結盟的特點,從桌面電腦時代的Win-tel聯盟開始到現如今各種產業聯盟不勝枚舉,并且正是這些聯盟的努力而產生了眾多的行業標準。我們可以簡要地列舉一下智能家居行業相關的一些技術聯盟組織,如:
1)基礎技術:KNX協會、Zigbee聯盟、Z-wave聯盟、HomePlug聯盟等
2)系統技術:DLNA聯盟、UPnP論壇等
而作為跟隨者,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國內智能家居相關企業之中亦產生了一些系統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如IGRS閃聯協會、Itophome/e家佳聯盟,甚至聽到了他們向某些國際標準遞交了一些技術草案,正大力推動自主技術的發展。并且不得不提的是,還有專注于產業鏈整合的產業聯盟也將致力于對產業運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而推動產業的順利落地,整個產業的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們亦期望在國家對物聯網產業的大力支持下,能夠給智能家居產業更多的實際發展空間。
3、市場定位和品牌策略
在國內我們經常會聽到某智能家居企業說智能家居時代就要來臨了,我們做的是普及到每個家庭的智能家居產品,而再看看其定價,確實比國外品牌低很多,但是我們卻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即便如此,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智能家居產品的價位還是不低的;就拿一個普通的翹板照明開關和一個智能照明開關來做比較,前者一般幾塊錢就可以購得,而后者再便宜基本也要上三位數了,不談體驗如何,就如此價差,何以談普及呢?
而再看國外品牌,尤其是老牌廠商,幾乎有著非常明確而且共同的市場定位:專注高端商用及高端家庭市場,投入重金打造每一款產品,確保質量及用戶體驗,在定價上絕不妥協,就像奢侈品市場,他們打造出了不少智能控制行業的奢侈品品牌,并且獲得了不小的商業回報,每年的營收也在不斷地增長。當然在該奢侈品市場逐漸成為競爭紅海的時候,這些廠商之中也有窺探大眾市場的嘗試,但是他們一定是另立品牌或收購品牌進行市場試水,否則一定會對原品牌產生負面影響。
當然亦有世界品牌在誕生之初就宣稱專注大眾市場,做每個家庭用得起的產品,筆者認為這類企業除了需要較為深厚的經驗背景和強大的資本支持外,還需要有個長期的投資回報預期,歷史告訴我們,科技業的大眾市場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新的科技發現和發明,由高端應用至大眾普及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
以上主要是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去挖掘國內外智能家居企業的差異,實質來說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本國國情,就像樹木離不開土壤,國家的重視度、消費者的認知度、購買力和支持度等因素也將很大層度地影響我們國內智能家居企業的生存狀態,短期內國內外品牌誰贏誰輸并不是最重要的,企業冷暖自知,順勢而為、笑到最后才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