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欄目一則《北京家居大賣場批量倒閉 半年關門8家》的新聞將全國家居賣場過剩這一話題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引發各地家居市場的思考。早在2010年,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就頻現對于賣場過剩的探討與分析,時至今日,當下成都市場被市內高端賣場和近郊的大量新型賣場所包圍,究竟成都存在“賣場過剩”的現象嗎?成都家居市場又將如何洗牌?
成都賣場呈井噴式爆發
“金九月”成都市場相繼迎來了香江全球家居CBD、家和家園、大港建材城、佳飛國際建材城的開業。緊隨其后的還有已經箭在弦上的華川銀地建材城、 青龍建材裝飾城、中潤歐洲城、愛燈堡等項目。
時間撥回到2011年,成都家居界把這一年稱作家居賣場“擴張元年”,紅星美凱龍雙楠店、居然之家琉璃店、富森美家居家具MALL、香江全球家居CBD、元瑞家居商城、圣地亞魔方廣場、百利瑪廚衛中心、九峰國際家居……成都家居市場全新藍圖就此呈現。
縱觀這些新興賣場,大多有以商業地產為主導,形成行業與產業相結合的模式。他們之中不難發現一些共通的特點:首先,核心團隊通常是以家居行業起家,對于行業有深刻的認識。其次,這些專業賣場對于市場都進行了精細化的細分,例如出現的專業的燈飾市場、軟裝市場。再則,由于大資金的注入,這些賣場體量基本都屬于大型或超大型規模。
上述地產模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是面對經濟低迷期,如此眾多的大型賣場集中爆發,成都市場撐得住嗎?
“賣場過剩論”拷問成都流通業
新興賣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再加上成都傳統老賣場,八益、太平園、圣地亞、青田等等等等,十個指頭數得過來嗎?有人會說,存在即是合理,有市場需求才會存在如此多賣場。好,那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中國家具協會的統計,按行業標準一萬平米年銷售1億元來計算,去年家具建材行業實現年銷售額約2000億元,也就是說有2000萬㎡的賣場面積就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目前國內家居賣場的總面積已經超過了4000萬㎡,如果未來行業的走勢不發生變化,就有50%的賣場面積屬于過剩。
再看成都,單就家具賣場粗略計算下了已經高達400萬平方米。如此推算下來,整個成都家居賣場是否過剩?——答案是肯定的!
這一答案在媒體人、經銷商以及賣場管理者方面都得到了認同。某家具行業媒體人表示,成都家具去年產值在600萬,而到2015年末這一數據要求達到千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最終只有通過終端拉動銷售”,賣場擴張是必然的,即使是在過剩的情況下。
博美裝飾城董事長蘇丁談及賣場過剩的情況時曾表示,目前整個國內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過剩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各行各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這一說法在廠家方面也得到了驗證。某四川家具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無法拿出具體數據,但是很多工廠今年開始實行雙休這一細節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青田家私副總經理林松在接受新浪家居記者采訪時表示,賣場過剩這是肯定的,但與此同時行業尚未進入一個洗牌階段。他認為真正的競爭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租金的下降,二是明顯的價格戰。而從當前形勢來分析,雖然上半年一些中型商場出現了租金打折優惠現象,但并非主流趨勢,市場仍然應當以紅星美凱龍、富森美家居以及居然之家等標桿性企業為參照。
群雄紛爭烽火四起,面對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新老賣場的角力,成都家居市場將會上演如何的“戰國大戲”?面對當下復雜的經濟環境,究竟誰能熬到曙光再現?我們相信,只有對家居行業有正確的理解和足夠的尊重,堅持廠商共贏,而非投機玩票性質的流通企業才能夠被市場所重視,被廠商所尊重,最終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