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家具行業而言,相比往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這回銷售業績也是大有突破。其中,全友以高達8000多萬的成交額穩居淘寶家居類目頭名, 排名前十的家居類店鋪銷量均超過1000萬,傳統的行業品牌占了銷量前十的大半席位,不再延續以前淘品牌一枝獨秀的情況。就家具行業品牌和淘品牌對比,行業品牌的平均客單價超過淘品牌近一倍,林氏木業在銷量和全友差不多的情況下,成交金額卻只有后者的一半。
數據猛增 多少水分多少利潤?
因為“光棍節”的文化群體與電商的消費群體之間有一定的重疊,淘寶開辟的“雙十一”促銷宛如神來之筆,在國慶節和圣誕節之間創造出一個消費節日,并吸引了大批的消費者,各家電商由此一發而不可收,不但各種西方節日被拿來大作營銷,“雙十一”這種為了促銷打折而專門被用來創造出來的節日也紛紛出現,出現了一種電商“靠節生活”的怪異形態。
有人對“雙11”提出質疑,認為其在平滑的銷售曲線上人為地拱出一個波峰,其實細究背后未必真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增量,此外,這種做法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消費者“唯價格是從”的購買習慣,拖著中國的電子商務公司集體遠離健康毛利。 有分析認為,“流血促銷”仍然是這次價格大戰的主要癥結。商家一味地瘋狂打折促銷,以企業利潤補貼消費者違反商業規律,最終會走進“不促不銷”的死胡同。
對家具類電商來說,早在2010年就有一家具品牌創造過團購促銷過萬套的銷售業績,但在活動結束之后,店鋪的日常銷量則趨于平淡。雙11活動亦是如此,眾多商家這一天的銷量就占了全年銷量數據中一個相當大的比重。拋開“節日消費”光環逐漸暗淡和消費者對于各色節日“審美疲勞”不提,從產業鏈角度上,電商的頻繁促銷也已經給供貨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家居類產品,促銷期間動輒“全網最低”的價格雖然吸引了消費者,但也榨干了供貨廠家的腰包,這個發展并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