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小家顧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這是有邏輯的。”企業家先發展好自己的企業,安置好企業的員工以后,再談做公益。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能力就應該承擔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這是企業家該有的胸懷和視野。
企業不能把賺錢作為唯一目的,而是一定要有社會責任。企業要有自己的堅持力,要有夢想和追求。如果只追求利潤,企業會跑偏也不可能長遠。企業如果弱下來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家在全球競爭力就會降低。國家需要企業成為一方中堅力量,需要企業家耕耘很多年去付出。
企業應該有企業精神,只有不斷去追逐企業夢想,并且堅持才會實現偉大的奇跡。企業要凝神聚力地把行業搞好,凝神聚力培養企業去跟國際市場競爭。
“我覺得中國企業家應該有點精神脊梁。企業成長不是單純逐利的過程。如果我們每個人把各自的領域都研究好,真的為所做的事去貢獻你的一生的經歷和力量,我覺得中國企業才有希望。企業才能做成百年老店,將來才能跟世界企業去抗衡。”
“現在國家支持傳統行業,支持制造業;美國制造業的回歸,這就證明了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都一樣。”
曲美每年都會定期計劃捐助學校。趙瑞海說:“我有一個愿望,我想捐50所小學,等我老了退休的時候,上這些學校去旅游,我覺得是一個挺快樂的事兒。我沒那么偉大,但是我喜歡干的事兒我會慢慢干,慢慢堅持。”
曲美現在正在跟幾個企業合作,準備發起一個基金,專門幫扶貧困或者殘障的兒童。曲美希望通過企業家牽頭,號召全社會不僅僅是捐助而是關注這些困難兒童,預計明年會啟動。
一談到公益趙瑞海仿佛有說不完的話:“我特別想做一個公益賬戶。這個賬戶是沒有捐款人名字的,只有被捐助人的名字。當這些被捐助人成長起來,有能力了以后,他再來關注社會。”
“當有些人通過我的努力,解決了他很大的困難或問題而獲得安慰或幸福時,我會由衷地有一種幸福感。我會覺得我為這個社會做了很多事兒,做了很多貢獻。我獲得的快樂比被幫助的人還多。所以慈善也好,公益也好,會讓人上癮。它是一種社會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很多人不理解我,我都這樣了還那么辛苦干嘛?其實我就是在追逐快樂,如果你真的不讓我干,我就真的不快樂了。企業家辛苦,但是企業家快樂。追逐快樂也是我人生的一個動力。”
為社會播撒“美”的種子
趙瑞海內心中對“和諧”準衡是充滿藝術感和哲思的,“我是一個感受美麗的人,我特別喜歡環境的美,我喜歡把環境做得美麗,去慢慢影響人的心境。”
從哲學上講,“美”是一種抽象概念,不僅僅是視覺上讓人愉悅,還有藝術品自身的本質屬性以及是否與相關環境相輔相成形成一種審美關系。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和諧”。俗話說“三歲定八十”,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是氣質的造就,還是性格的形成會都有特別大的影響,并且會伴隨人的一生。曲美家具始終用自己具備能力,堅持自主設計賞心悅目的產品,為人們提供和構建優美的環境,讓人的精神得到愉悅,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和生活品位,從而影響人的素質。
“我特別希望我們這個行業能為美化人居環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生活品味來做一些事。這也是我的一個愛好,也才能堅持這么多年。”
“有人說企業家辛苦,但是我覺得企業家不辛苦,做企業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事,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我在里面很享受。我不斷地追求自己新的目標,這是特別豐富的過程。企業就是一個大玩具,我離不開企業,離不開享受的過程。”
“我們一直是小企業”
作為國內家具市場領軍者的曲美家具,對自己的定位始終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無論企業站到什么高度還能做到仰望,那么它一定還可以向上成長。
“從國際的視野上看,曲美一定是個中小企業,而且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要解決從制造品牌到商業品牌的轉變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建渠道、建體系。那么我們將來要競爭的對手,是國際上成規模的銷售連鎖。”
“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千萬不能有大企業心態。中國企業要有國際的目光,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能夜郎自大。我一直跟我們團隊講,我們一直是小企業,我們有很多不足,我們有很多問題,我們要不斷地挑戰,要有一個危機感。”
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已經結束,但學習貫徹十八大的熱潮不會退去。趙瑞海特別誠懇地說:“我由衷地為十八大感到驕傲,很興奮,民族共同的期許和愿望讓我覺得有無限的力量。民族的熱情支持中國幾十年的高速成長,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在這樣大的背景下,我們作為企業要怎么去發展,是要更具體地去研究。”
“2020年我們的收入要翻一番,有了這樣一個發展目標,企業就該做相對應的規劃——什么時候讓員工的收入翻番,能不能落實到企業上,計劃、目標怎么來實現。”
“我們現在正在做這樣的工作規劃,我們的銷售、創利能力、轉型升級,商業模式、制造模式的創新、轉型,怎么符合整個社會的大基調,怎么符合十八大確定的大目標。如何制作一個讓企業可操作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必須要實現。”
“企業要面臨市場的不確定性,要怎么把這種不確定變得可把握。那么就需要企業有充足的創新能力,要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商業模式的改造,生產模式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