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巨頭輸給沈陽本土賣場
即便近年來綜合性的高端建材賣場紛紛進軍沈陽市場,但傳統建材市場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
建材供貨商馬先生認為,目前沈陽綜合性高端賣場的最大競爭對手仍然是傳統建材市場。以中國家具城(俗稱九路)為例,公開數據顯示,其年銷售額達幾十億,這幾乎是沈陽任何一家綜合性高端賣場(單店)都難以企及的業績。
馬先生介紹,其供貨的一家綜合性賣場(單店)此前最佳的年銷售量也不過區區8000萬,“除了九路、還有東行、金龍,這些傳統的建材市場仍然很受沈陽人的認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綜合性高端賣場不符合沈陽人的消費習慣,沈陽人更習慣折扣講價,這一點傳統建材市場無疑更接“地氣”。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外來家居大鱷最終都慘淡收場。2006年,曾經豪言“在中國陸續開張50家時尚家居購物中心,2012年成為中國時尚家居的第一品牌”的歐倍德在沈陽潰敗;2009年6月15日,全球排名第三的百安居清倉完畢撤出沈陽;2009年,運營了兩年的世界最大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寶終于以一紙“致顧客聲明”畫上了句號;2011年,百利家居太原街店、文化路店先后倒閉;2013年初,在沈經營了十多年的東方家園也以拖欠員工工資、供貨商貨款而草草收場。
誰會是下一個倒下的家居賣場巨頭?
專家把脈
銷售商:家居賣場應集中 太分散不利于顧客購買
對于沈陽家居賣場的布局,在沈陽從事櫥柜銷售的李先生也認為存在一定的問題。“北京家居賣場就相對集中在一個區域,顧客可以像選汽車挨家4S店走一樣選家具。”李先生說,消費者選購家具習慣于貨比三家,而分散的賣場分布不利于購買,很多消費者為了買到稱心的家具,不得不從大東跑到鐵西再跑到渾南去對比。
在建材供貨商馬先生看來,無論是傳統市場還是綜合性高端賣場,面臨的共同問題的就是經營成本的上漲和銷售的不及預期。“這是房地產市場下滑的大環境決定的”,馬先生表示。本報記者張林林孟暢
省家協理事長:超市模式不如傳統家居賣場模式
為何建材超市的這種經營模式,在中國市場上運轉不靈呢?
據一位曾在東方家園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透露,國外銷售火熱的建材超市,首先依賴的是比較成熟的裝修市場需求,大部分精裝房需要的只是局部改造,這與建材超市所經營的產品有很好的契合度。而在國內裝修的多為毛坯房,消費者需要一步步地完成裝修的整個流程,這在建材超市的模式中很難發揮出優勢。
遼寧省家具協會理事長祖樹武告訴記者,與傳統家居賣場的租賃攤位制模式相比,建材超市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建材超市根據供貨商的銷售情況來抽取不同程度的利潤,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供貨商的擔子,慢慢地導致這種模式的周轉不暢。
而且,家居建材超市的陳列式的擺放方式也是很多消費者不能接受的主要原因,或許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居建材超市在中國的發展。
據香江集團華北區域總經理王朋向記者介紹,無論是“洋品牌”的百安居和家得寶,還是本土企業的東方家園,都沒有真正地把消費者的體驗式購物需求解決好,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另外,建材超市銷售的很多產品都是業主通過DIY的方式,使產品達到使用功能,這在國外家裝市場已經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國內家裝市場來說,消費者在家裝時更關注實際的效果,而DIY的觀念還在不斷培養之中,因此很多消費者從本質上并沒有真正接受建材超市這種經營模式。本報記者肖鵬
經濟專家:差異化經營或能找到新出路
遼寧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方天堃教授表示,盡管當前沈陽家居賣場相對過剩,但是,從家居大腕陸續敗走沈陽的原因來看,其自身的運營、管理等才是主要原因。
方天堃認為,從產業布局角度來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比如有的家居賣場像百貨商場一樣選址商圈,這其實是不科學的,消費者購買家居的目的是直接的,很少有人逛街順便去看坐便或螺絲。
“對于經營較差的賣場,尋找差異化經營或許能找到一條好的出路。”方天堃說。